2)432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(求订阅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断送的就是整个科研生涯。

  因此,也有不少人会选择“水文章一时爽,一直水文章一直爽”,只要文章的数量而不要文章的质量,毕竟要数量容易,要质量难嘛。

  他们把科研仅仅当做一种谋生的工作,一门生意,虽然无限水文章会造成科研经费的无意义的浪费,但也可以理解。

  还有一些研究者选择了“数量和质量我都要”,他们不排斥水文章,但也努力追逐着精品工作。

  像魏兴思组里的情况就最接近于这一种,这或许也是对于个体来说最“正确”的选择了吧。

  另外,不得不说的是,虽然现行学术圈里的主流观念还是按照SCI文章去评估一个人的科研水平,但其实这些年科研圈里也有一些“非主流”的声音出现。

  他们表示:“我们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科研水平评估方法,不让SCI论文绑架研究者。”

  而且,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,这种声音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响亮。

  有不少身居高位的教育部官员,或者一些“杰青”、“长江”、院士大佬提出类似的倡议。

  世间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,或许在将来学术圈的评判制度真的会有所改变也说不定。

  但新制度会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,许秋是真的想象不出来。

  学校、院系内部进行评选?

  显然不合适,因为同一所高校内部不会有太多研究领域重复的研究者,也就是说系里的老师们彼此之间的研究领域大多都不相同,他们彼此之间很难客观的评论其他人工作的好坏。

  比如,对于有机光伏领域的人来说,他们很容易明白许秋开发的IDIC-4F材料把器件效率突破到13%,同时还能制备大尺寸、厚膜的器件,是一件多么意义重大的事情。

  而放在外面,想让其他人领域的人明白这一点,就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进行举例说明。

  那么定期组织同行一起开会,搞一个“华山论剑”,一起来一场思想上的碰撞?

  听起来很合理,都是同行聚在一起,比较容易一分高下,也能听懂彼此之间都干了什么。

  不过这样做太麻烦了,大家都是日理万“机”的研究者,有各自的事情要忙碌。

  像一些研究者比较少的冷门领域还好,组织起来不难,而像一些热门领域,加起来五六十号人、上百人,这种规模的会议,每个人都讲一讲,不得开一个星期、半个月。

  每年开个两次这样的会议,一个月时间就啥都不用干了。

  虽然想象不出来新制度的呈现方式,但为什么现在舆论发生了转变,许秋倒是大概能想明白。

  简而言之,之前的方针过时了。

  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,也都是有时效性的。

  一些观念或者方法放在现在看有很大的问题,但放在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,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