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章 春日宴_一蓑烟雨任平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你觉得荒地治理,当如何”桓德道。

  “谢两位大人夸赞。承蒙祖父细心教养,治世之道,慕如认为,法治为表,儒治为本,大同世界方为归宿。如上古黄帝创世,定九州,开河渠,治百工,各安其职,各定其序,以规矩定万物秩序,以爱民之仁绵延万世。传至周朝,前有周公治礼扶正统,而后,纵朝代更迭,然礼制不断,方有延绵至今的华夏文明。慕如以为,外方内圆,方为治世不变之道。”慕如应对自如。

  “恕桓郑不敢苟同”。桓郑步入亭内,翩然施礼,各自见礼后,入座,又道,“治世当有法治,也当有仁治,这不假,然,何为表,何为里,郑有不同看法”,“法治在内,稳定秩序,得内在稳固之态,外以仁儒,周全于邻,得外周融合之势。若然对内,一味讲求仁爱之心,无规矩,如何约束民众、聚民力,对外若过讲求规矩治世,框架对待而不讲求圆融,如何与异族求存异之势,岂不得处处摩擦,不得借力。郑以为,外圆内方,才是行稳致远之道”。桓郑语罢,向慕如敬茶,似等他如何回应。

  “桓公子见解独到。慕如敬佩。”,“学问之道,贵在切磋,见解不同,非为不敬,慕如先行请罪”。慕如恭谨答道。

  “无妨,你且说来”。桓郑倒是爽朗。

  “慕如以为,严已宽人非为长久之道,对民众求规矩不予仁爱,民众纵一时服从,民力能聚,但所聚不过民力之一二,民众麻木之下,不过随波逐流,怎会付出全力。对外求同,势必让渡利益,战国末时,以地事秦者,最终皆归秦。对民,对外,不平衡,长久之下,民众会艳羡、会希冀流向外国,如此,所聚民力流向他国,几消他涨,恐难长存。秦孝公时,商鞅首策,便是以仁爱聚民力。不仅施仁于内,也对附秦的六国人给地免税,才有秦之国力迅速增长,此皆因以仁爱聚民力之故”。慕如恭谨答道。

  “六国黔首归秦,正是由于六国对民太过仁爱之故。不服号令者,叛逃者,夷族,哪个敢走,哪个敢眼见族人出走。况且,商鞅之道为法治之道,慕兄怎会以仁评之。商鞅之变,对民,以严法治之,对外,以仁爱吸引他国民众汇秦,如此内法外仁,才得变法之功。”,“自然了,法治也不可过分周全,适当留空,给贱民似有向好的希望,黔首们才不至于背水一战,破釜沉舟。总归是贱民,只要还有一口吃的,终究会臣服。哪怕都想抢块肉吃,终究不会自己先出头”,“管严实了,适时再略赐恩惠,民力便攥在手中了。”桓郑倒是淡然。

  “桓公子见识独到,大人后继有人了”。刘崇拦住慕如没说出口的话,接话道。

  “慕安先生后继有人,可喜可喜”桓德客气一番。“陛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