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2章 雏凤身蕴真龙气 老僧不念故国情(中_兰若蝉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门,拜了个好师傅。

  他既然也是个有出息的,那便好,那便好。”

  梁氏此刻的心情格外矛盾。

  她既挂念自己的孩儿,又有些害怕这段旧情浮出水面对她现在的生活造成冲击。

  她抹了抹泪水,忽然问道,

  “庆小友是要去寻竟陵王?”

  “正是。”

  “我看你行动不便。等一下我去帮你取副拐杖,由充华引你上山吧。”

  一旁那位白衣比丘尼此时忽然发话,

  “夫人,这样好吗?”

  “不妨事,你我又不出面,难道竟陵王还会为难一个孩子?”

  “我是说,万一这小子到处乱跑的话。”

  梁箫笙瞥了一眼庆云断腿伤处,摇了摇头,

  “他都这样了,怎会到处乱跑。吉白尼,帮忙取支登山杖来吧。也怪可怜的。”

  那名被唤做吉白尼的妇人无奈,只得转身去了。

  梁箫笙趁这当口,一连问了许多关于祖暅之的问题,庆云都一一据实回答,不过腹中却难免嘀咕:

  这位贵妇既然是胡世玉的夫人,为何对暅之这么感兴趣?

  还没等他琢磨明白,那吉白尼便取来了两根硬木拐杖。

  想来是在这山里常住的缘故,登山杖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,随时都有存货。

  庆云此时也不矫情,挣扎着起身,拄了双拐对两位妇人道谢。

  然后又郑重地向小充华致谢。

  小充华得意地阔步在前带路,一边走,一边还向庆云介绍各种后山典故,

  “嘿,小哥哥,你要去的地方,那可是真了不得。

  在整个兰若后山都是最特别的存在。

  要知道,后山清修者以女尼居多,除了我爹胡世玉,便也只有萧老爷爷他们那个山头有男人了。

  他们先入后山,自然不便驱逐,便为他们三个人划出了整个一座小山头,装潢别致,绝难让别处的女弟子认错了门的。”

  装潢?这个词在当时这个年代指的可是制作高级纸张时的美化工艺,为何小充华会选用这个词?

  哦,相必是她年纪小,对词语的认识还不准确……

  庆云本是这样想着,直到他看到眼前耸起一块巨石,斗大的“书山”二字,气势雄浑。

  其后有四条小径,路旁分别提有一字,“贪”,“才”,“勤”,“早”。

  “小哥哥,你看看。来到这里,怎么会走错门?

  四条路里只有一条通上山,剩下三条鬼打墙。

  小哥哥猜应该走哪条?”

  书山有路勤为径,这句上联当时还未出世,所以庆云当然无法立即判断出正确答案。

  不过好在鲁迅先生也没有出世,不会将他误导向那第四条路去。

  庆云只是略微思忖,便撑起拐杖向写有“勤”字的小径走了过去。

  “哎?小哥哥,你怎么认得出这里的道路?”

  “简单,其他三条路的青苔都是被刻意刮去或者故意反复踩踏除掉的。

  只有这条小径上的青苔被踩踏得比较自然。”

  “啊?”

  小充华显然没料到这个题目原来如此无趣,垂头丧气地跟在庆云身后开始爬山。

  山路并不算险,石阶自成规矩,就像是书本翻开后的侧缘,密密麻麻一层层地铺开。

  也不知走了多久,直到把那小充华累得实在挪不动了,庆云只有将她缚在背上,拖着伤腿,又继续捱了半个多时辰。这才来到一片平坡的顶端。

  好大的寺庙!

  虽然院墙不高,也没有特别涂抹,但单论面积,那是绝对敞亮。

  这怕不得有小半个兰若寺大小的院落,真的只住了三个人?

  进了院门,庆云发现正殿前竟然未设香炉,两侧厢房却修得极为气派,不觉暗暗纳罕。

  有人住持的寺庙,怎么会不摆放香炉?

  正殿有佛,却无香烛,一位中年书生,正在伏案誊抄书卷。

  他似乎是听到了小充华的笑闹声,却并没有回头,只是招呼道,

  “吉白姨,这次的米粮送来的时间似乎早了些,是前山有什么变故么?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